李广难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资讯
2024-05-11
225
1.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赵国后裔
冯唐的祖上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从他父亲这一代开始迁居到代郡(河北省蔚县),他以孝行知名,因此得到地方的举荐,做了汉文帝的秘书。冯唐的性格比较耿直,敢于说实话,而且他遇到了能接受直言的汉文帝,可以说他有着比较正常的生活经历。冯唐和张释之在《史记》同一篇列传中,通过他和汉文帝的两次问对,突出了他耿直的性格和相当程度的见识。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一次对话某天,汉文帝经过冯唐的工作单位,和他寒暄了几句,听说他祖上是赵国人,文帝说我以前在代国就听说赵国有个大将李齐,参加过巨鹿之战,你听说过这个人吗?冯唐说李齐这个人的能力不如李牧、廉颇。文帝问为什么?冯唐说:“我爷爷当年就在赵国担任将领,和李牧关系不错;我父亲做过代相,和李齐比较熟。所以对他们的能力很了解。”
文帝听他讲起名将廉颇、李牧,非常激动,一拍大腿说:“朕要是有这样的大将,何必整天担心匈奴来犯。”冯唐怼了汉文帝:“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冯唐这句话一般翻译为“臣惶恐,您就是有这样的大将也不会重用他们”。前面的“主臣”两个字的意思争议很大,怀疑此处有文字脱漏。
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回去后把冯唐叫过去说:“你当众侮辱我是什么意思?这种话就不能私下里说吗?”冯唐也和皇帝道歉,说我是个无知的粗人,一时忘了忌讳。这一次和皇帝的交集,实际上是不怎么愉快的,只是汉文帝这个人确实心地宽厚,没把冯唐怎么样,他还好好地当他的官。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二次对话公元前166年,匈奴进攻北地郡(甘肃庆阳),汉文帝问冯唐:“这回你说说吧,朕为什么不能重用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冯唐说:“上古君王派大将出征时,都会赋予他们嘉奖有功将士的权力,可以先赏后奏。当年李牧统军守边时,自行征税补贴军士,上下用命,才能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后来赵王迁继位,杀害李牧,赵国随之崩溃。现在臣听说云中太守魏尚就有李牧的风范,不仅将征来的税金犒赏军士,还自掏腰包奖赏将士,那些大字不识的兵卒就吃这一套,誓死效命,才使匈奴不敢进犯云中郡。而陛下您的法令太严了,魏尚只不过多报了六个人头,您就把他判了刑,您还敢说您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
文帝听后感觉有道理,于是命冯唐手持汉朝节杖前去赦免魏尚,让他官复原职,返回云中郡担任太守。这就是后来苏东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出处。文帝同时命冯唐担任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部队。从这段描述来看,说明这个时候距离两人第一次对话的时间不是很远。
冯唐在景帝和武帝时的经历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景帝即位。冯唐被调去做楚国国相,此时的楚王就是后来参与七国之乱的那个楚王刘戊。冯唐到任后没多久就被免职,免职的原因不明。极可能是冯唐发现了楚王有谋反的意图,因为他到任楚相最早也得公元前156年,次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就上书削藩,公元前154年吴楚叛乱爆发。这些敏感事件距离非常近,极有可能是他嗅到火药味主动去职。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面向天下招聘贤能之士,又有人举荐冯唐,但此时他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条件不允许出来做官,所以任用了他的儿子冯遂为官。我们就算他此时是九十一岁,那么倒推到他和文帝初次对话时,当时冯唐六十多岁,所以文帝称他为老人家。这么大年纪的人,文帝还让他统领中尉和郡国的坦克兵,不能算是不得重用。至于他在高祖时期没得重用,那很正常,那个时代群星璀璨,他还不够看,而且他的特长与高祖时期的政局不匹配。
虽然《史记》是诸史之冠,向来以思想性著称,但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导致心理异常,他在史书多处夹杂个人感情,是会影响到历史人物真实形象的。司马迁和冯唐的儿子冯遂是好朋友,他笔下的冯唐总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实际上冯唐的情况和李广的经历有着较大的区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出有因!
2. 滕王阁序里有句话?
“李广难封”字面意思是李广数次没有被封侯,哪怕他的部将都被封侯了,他也没有被封。为什么呢?
占卜说李广问过星相师王朔,为何其他将领都封侯了,唯独我迟迟不能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能封侯么?王朔反问道:“那你做没做过亏心事?”,李广说:“我杀了投降的八百人”。所以星相占卜说李广必遭报应,所以他注定不能封侯。
军功说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
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政治经验不足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时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看得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原因主要是李广作为一员武将,政治经验不足,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他的奖赏。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这些原因导致李广难封
3. 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不管有多少本领和功劳,由于各种原因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和封赏。据说成语来源于一个叫做李广的将军,他在战争中表现很勇敢,但却因为一些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导致他非常失望和沮丧。这句成语现在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人,他们虽然有非常优秀的能力和表现,但因为一系列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
4. 他有啥功绩能达到封侯?
谢邀回答,李广难封,是世人常言的一大评论。李广是西汉时期一名著名的大将,人称飞将军,他骁勇豪气,英勇卸敌,立过不少战功,可以说是对西汉王朝有着很大的強国功劳,那么他为何沒有被封候?可以说,除了李广有性格上和为人上的一些缺点外,主要是他生不适时,如果放在李唐时期,他很可能被重用和升候。因为是李唐刘汉。
5. 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
李广没有封侯其实一点也不冤枉,并非汉武帝有什么偏见,即使有,那也是他对李广彻底失望之后才有的。
李广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但他一生都未封侯,很多人因此为他叫屈,说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类的话,将他没有封侯归咎为时运不济。
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相是,李广确实时运不济,但他没有封侯的主要原因其实不是这个 ,而在于他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有缺陷,导致他只能在小战中大放异彩,在大战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家族是武将世家,世代传习射箭,秦国名将李信就是他的先祖。
汉文帝时期,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在一次与匈奴的作战中,由于他精通骑射且作战勇猛,最后斩杀的匈奴人最多,因此被提拔为汉中郎,俸禄八百石。
有一次,李广跟随汉文帝狩猎,展示出了极佳的射箭水准,还捕获了许多猛禽,汉文帝十分佩服地对他说,可惜你没有生在汉高祖时期,要不然你就是万户侯!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广的名气就逐渐大了起来,只可惜那时候汉朝还没与匈奴开战,所以他也没什么机会大展身手。
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骑郎将,八王之乱爆发后,他曾跟随周亚夫协助刘武平乱,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足以让他封侯,但他却这个时候犯错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刘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有意争夺皇位继承人资格,他在八王之乱中观察到了李广的良好表现,对其十分敬佩,就有意拉拢李广让其日后为已所用,于是在战后私自授予李广将军之印。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就应该知道,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封赏是有极高风险的,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但李广对此却毫无认知,他没有半点政治敏感性,只是觉得自己的战功足以胜任将军这个职务,所以接受了刘武的封赏。
这件事很快就被朝廷知道了,汉景帝因此十分生气,等李广班师回朝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也没有对他再进行封赏。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很明显,汉景帝对李广失去信任了,但好在有人替李广向汉景帝求情,汉景帝这才没有彻底弃用李广。
在后来很长时间里,李广都只能担任太守级别的地方官,完全没有机会接近权力中枢。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李广先后担任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后,这些地方毫无例外都是与匈奴接壤的边地,他因此时常与匈奴作战,但都是很小的战斗。
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广因为作战勇猛,骑射技术精湛而声名显赫,匈奴人都十分惧怕他,见到他就绕道走。
汉武帝继位后,听说李广是难得的名将,为了保护他不被伤害,从而留着以后跟匈奴打仗,所以将他调到京城担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李广的机会再次到来,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了,那么他表现如何呢?
很可惜,李广太过于自负了,大战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他第一次对匈奴作战就被俘虏了。
前133年,汉武帝发起了对匈奴的全面战争,他下令兵分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
李广作为四路大军之一的主将,可见汉武帝还是非常看好李广的,也愿意重用他。
这四路大军出击匈奴,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卫青一路取得了龙城之战的胜利,其他三路中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而李广就是失败的两路大军之一。
李广之所以失败,原因还在于他治军松散,性格傲慢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结果匈奴人采取人海战术跟他硬拼,将他团团包围后最终将其活捉。
除此之外,李广之所以战败,还在于他缺乏指挥才能,他只擅长单对单,等对等,多对少,只要敌人人数比自身多,他就没有太多办法了。
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
关于这一点,李广的好友程不识就曾说,李广治军简便易行,对将士们比较宽纵,所以将士们都喜欢他这样的将军,但军队的组织能力不强,很容易遭到匈奴人攻击。
正如程不识所言,在汉朝与匈奴第一次作战中,李广松散的治军习惯得到了延续,后来果然被匈奴人偷袭,再加上他过于自信能战胜匈奴,所以没有及时撤退,导致最后全军覆没,他本人还被匈奴人俘虏了。
对于军人而言,被敌人俘虏是奇耻大辱,这对李广也是一样的,但好在他被俘后趁匈奴人没有防备而逃走,要不然后果可能就真的很严重了。
李广回去之后,汉武帝对他非常失望,他自己也很自责。按照朝廷法律,李广本应该被处死的,但汉武帝网开一面,只是将他给废为庶人。
这场战争对李广的影响非常大,不但让他失去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对他的政治前途造成了严重打击。
李广成为平民之后,没什么事干就四处狩猎,但依然难改他傲慢的性格,时常摆出一副将军的架子,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但地方官其实并不买他的账,他也因此对地方官怀恨在心。
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在田间与属下喝酒喝到很晚才回去,当他来到霸陵亭时,城门已经关闭了,霸陵尉遵循朝廷律令不给李广开门,李广恨得咬牙切齿,但最后也只能在外露宿一宿。
后来,右北平郡太守被匈奴人杀死了,汉武帝刚好想起李广,便任命李广为新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到任后向汉武帝提出要霸陵尉来辅佐自己,汉武帝答应了他。
但等霸陵尉去到右北平郡后,李广却立马杀了他!原来,李广不是真的要霸陵尉去辅佐他,而是找机会复仇!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虽然没有处罚李广,但对他的印象更差了,这间接影响了后来汉武帝对李广的任用。
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
在担任右北平郡太守期间,李广还是展示出了不错的个人能力的,他多次击退了匈奴人的入袭,还因为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而被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可以说是名噪一时。
汉武帝听说李广表现不错,就找了个机会将他再次调到京城担任郎中令,不久后又任命他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击匈奴。
不得不说,汉武帝对李广还是挺不错的,是真给李广机会啊,那李广有没有把握住呢?
那是在123年6月,卫青下令六路大军共计十万骑兵进攻匈奴,李广作为前将军也参与了这一次战争。
最后的战果是,汉军斩杀一万余匈奴人,俘获牛羊无数,很多汉军将领因此被封侯,比如说张骞被就被封为博望侯,而第一次出征的霍去病则被封为冠军侯。
但可惜的是,李广第一次在大战中虽然取得胜利,却没有被汉武帝封侯,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广的战功不足。
因为汉朝封侯是有人头指标的,李广虽然率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杀敌人数没有达到封侯标准,所以与侯爵擦肩而过。
反观当时只有十八岁的霍去病,他带领八百骑兵斩杀了二千多匈奴人,还俘虏了大量匈奴贵族,这样的战绩就远超封侯标准,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多说一句,汉武帝确实对霍去病有所偏袒,让他有权脱离大部队独自作战,因而有了杀敌立功的绝好机会。
但是,如果霍去病没有抓住机会,汉武帝也没法给他封侯啊!
说来说去,想要封侯还是得拿出战绩来,霍去病做到了,而李广却没有做到。
至于说李广为何没有做到,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他并非一个有运筹帷幄能力的将军,也不是个有大战略能力和大局意识的统帅,这一点会在漠北之战中得到充分体现。
119年,漠北之战即将爆发,汉武帝下令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漠北,寻找匈奴主力与之决战,并让十余万步兵作为物资运输部队随军出战,还配备十四万匹战马和五十万民夫作为后勤补给兵团。
这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汉匈之战,汉朝如果获得胜利,那么匈奴将会再无能力南下了。
不过,在汉武帝拟定的出征名单中并没有李广的名字,这又是为何?
原来,在漠北之战前一年,汉武帝曾再次给过李广一次机会,让他与博望侯张骞各自领兵出征匈奴,但由于李广急于立功,所以急行军几百里深入到匈奴腹地,导致他与张骞的距离拉得太远。
后来,匈奴人探知李广的动态,便使用数倍于李广的兵力将其包围,李广苦战一整天后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张骞及时赶来支援,李广的性命可能就不保了。
班师回朝后盘点战果,李广斩杀的匈奴人很多,达到了封侯标准,但因为他的军队损失太过严重,所以汉武帝决定对其不赏不罚。
这场战役之后,汉武帝对李广最后一点期待也磨没了,所以在漠北之战即将爆发时,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李广再出征。
不过,李广一直对那些后生小辈都封侯了而自己未能封侯感到耿耿于怀,所以他几次找到汉武帝,要求汉武帝让他出征。
汉武帝本不想答应,但碍于李广年纪大威望高就答应了,但他转头就找到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也不是个祥将(大战中战绩太差,没怎么打过胜仗),不要让他担任前锋,要不然将不利于俘获匈奴单于。
大军出征后,卫青得知了匈奴单于的动态,出于战术上的考量以及汉武帝的警告,他下令李广从右路出击,一旦匈奴单于出现,立马对其发起进攻。
从私心上来说,卫青的好友公孙敖那时候刚好丢掉了爵位,需要重新立功封侯,所以他就故意支开李广,让公孙敖担任前锋。
卫青的这一安排虽然夹杂着些许私心,但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右路同样十分重要,担负着匈奴单于逃跑后对其进行拦截的重要任务,一旦任务完成得好,功劳一点也不亚于正面攻击部队,封侯也不是奢望。
再者说了,卫青是大将军,怎么进行人事安排都是在他职权范围之内,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李广对卫青的安排非常不满,他认为卫青是在以权谋私,所以跑去找卫青并十分傲慢地对他说,我从小就跟匈奴人打仗,经验很丰富,况且我的职务本来就是前将军,你却让我去右路,那我怎么立功呢!
卫青当然不搭理李广了,坚持让他去右路,他这才很不情愿地上路了。
后来,卫青正面击败了匈奴单于的军队,单于果然逃走了,但李广因为迷路而错失了夹击单于的绝佳机会,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按照朝廷律令,李广没有及时出现在指定位置,是要被问罪了,但卫青不想这么干,为了给汉武帝一个交代,他就派人去问李广为何会迷路,但他却不回答。
卫青有意为李广开脱,就派人抓了李广的幕僚,准备将罪责推给他们。
但李广却跑到卫青的大将军幕府闹事,说迷路是他的问题,跟属下无关,还说他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这次有幸跟大将军一起出征,却被大将军调去走迂回绕远的右路,还偏偏迷路了,这岂非是天意?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说完这些话,李广开始担心自己受到审讯,为了保住尊严,他竟然拔剑自刎而死,死时六十多岁。
从漠北之战我们可以看出,李广绝对不是个大将之才,汉武帝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总结一下,李广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将军,但主要体现在单兵作战能力上。如果按照一个将领的要求来说,李广欠缺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性格傲慢,没有政治觉悟,缺乏运筹帷幄的统筹能力,少了点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等等。
再加上李广的运气也确实不太好,要么立的功劳太小不足以封侯,要么立下大功劳后又同时犯了错,这才导致他一生都没能封侯。
让李广既高兴又难受的是,他的小儿子李敢在他活着的时候因为战功而封侯了,因为这是李广家族的荣耀,但也是对李广无情地讽刺。
不过,后来李敢因为李广之死而殴打了卫青,最后被霍去病给射杀,导致李广的家族开始走向衰弱。
6. 李广难封说明了什么问题?
谢谢你的问题。此语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冯唐,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一生未得重用。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平时多用于安慰失意之人。其实冯唐,李广之所以不得重用,也不都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造成的,我想跟平时为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上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造成这种结果大部分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7.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意思是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大举贤良时,他却因年龄太大而不能继续做官了。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
关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典故在这里就不讲了,今天着重来谈谈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这两个人的才干本事在当时应该是顶尖的,可到头来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我想这里面不光是皇帝慧眼有问题,这两个人也应该从自身查起,看看原因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一、冯唐易老
冯唐,西汉大臣,他的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其以孝行著称,作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但长期没有受到关注。
冯唐性情较骄矜,说话有时不经大脑,口无遮拦,甚至是信口开河,经常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搞的领导下不台。所以他并没有引起别人们对他的好感。
有一次,汉文帝遇到冯唐,谈到人才时,汉文帝感慨自己没有象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去打去匈奴的进犯。但不会说话的冯唐开口直言说汉文帝即使你有了这样的将军,你可能也不会用。闻言,汉文帝大怒,转身就走。过后不久,文帝又召见冯唐说,你敢当众羞辱我,冯唐连忙道歉:“我就是个鄙陋的人,不知道什么该回避。”
后来,冯唐向文帝建议应当宽恕当时在反击匈奴战斗中因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应该支持魏尚。文帝赞同冯唐并派他去宣布赦免了魏尚,让他恢复云中郡郡守,冯唐也因此被任命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虫虽被任命为楚相,但不久又被罢免。汉武帝即位后。匈奴进犯边境,汉武帝开始广征天下贤良以解匈奴之事,冯唐也又一次被人举荐,但此时,他九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了不能委以重任,武帝就任命他的儿子冯遂为郎。
冯唐出道不晚,在文帝、景帝时才能没能发挥出来,也可以说他的一些做法没得到认可,一直没有被重用,到汉武帝求贤若渴时,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能被重用。这也算是一个人的一种人生悲剧。
冯唐的才能没有得到赏识,今天看来是有点可惜的,这说明,光有才干,是匹千里马,但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也是浪费,但作为他自已,也因为没有在年轻的时候,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一飞冲天,就只能落得个让自己悔恨,让世人遗憾的结果。
所以,这也启尔我们,凡成就大事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才能,同时,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和机遇,这两者缺一不可。奋斗拼搏要趁年轻,否则,就算有一身本领,到时也难以施展开来,只能空悲切。
二、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说起李广,在当时可以如雷贯耳,很有知名度的。
可以说李广是个刚烈正直,汉文帝、汉武帝时期最优秀的作战勇猛的将军,
李广在汉武帝时,北伐匈奴,在完成民族统一的历程中,李广是有很大功劳的,他戎马一生,历经七十多场对匈奴的战斗,都表现出他优秀的军事才能。李广不仅赢得了国人对他的称赞,也被对手匈奴所折服,称李广为“飞将军”。
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就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这样一位将军却没有得到他盼望的封侯进爵,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难道皇帝就看不到,还是把他给忘了?
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李广至死未能封侯,原因既是社会及历史的悲剧,也有李广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就是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汉武帝登基后,为稳定北部边境。国家的重要战略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消极防御改为对匈奴的积极反击。大力加强新军事建设,重点是大规模发展骑兵。
在这过程中,老一代的军事人才的如李广、程不识等将军,就有点跟不上军事变革的需要,继续担任反击匈奴的任务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落伍了。而一大批年富力强,有新的军事思想和头脑的如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人脱颖而出,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他们奔赴沙场,出击匈奴,奔驰在广阔的北方疆场。
在主观方面,虽然李广作战勇猛,但他的作战思想已严重落后时代的发展,他的军事理论还是老旧的战术。终究在对匈奴的快马利刀,打了就跑的运动战中显得无能为力,根本找不到敌人,而被敌人骑兵快速偷袭,他只有挨打的份,甚至是手足无措,常常陷入被动局面,损师折将。
当然,李广还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他在汉武帝面前不受待见,不受重用。所以,李广的个人悲剧是由时运不济,也有他在新的形势下,没有与时俱进,抓住机会,再加上他自身存在的的一些问题导致了最终怀才不遇,难以被封侯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赵国后裔
冯唐的祖上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从他父亲这一代开始迁居到代郡(河北省蔚县),他以孝行知名,因此得到地方的举荐,做了汉文帝的秘书。冯唐的性格比较耿直,敢于说实话,而且他遇到了能接受直言的汉文帝,可以说他有着比较正常的生活经历。冯唐和张释之在《史记》同一篇列传中,通过他和汉文帝的两次问对,突出了他耿直的性格和相当程度的见识。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一次对话某天,汉文帝经过冯唐的工作单位,和他寒暄了几句,听说他祖上是赵国人,文帝说我以前在代国就听说赵国有个大将李齐,参加过巨鹿之战,你听说过这个人吗?冯唐说李齐这个人的能力不如李牧、廉颇。文帝问为什么?冯唐说:“我爷爷当年就在赵国担任将领,和李牧关系不错;我父亲做过代相,和李齐比较熟。所以对他们的能力很了解。”
文帝听他讲起名将廉颇、李牧,非常激动,一拍大腿说:“朕要是有这样的大将,何必整天担心匈奴来犯。”冯唐怼了汉文帝:“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冯唐这句话一般翻译为“臣惶恐,您就是有这样的大将也不会重用他们”。前面的“主臣”两个字的意思争议很大,怀疑此处有文字脱漏。
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回去后把冯唐叫过去说:“你当众侮辱我是什么意思?这种话就不能私下里说吗?”冯唐也和皇帝道歉,说我是个无知的粗人,一时忘了忌讳。这一次和皇帝的交集,实际上是不怎么愉快的,只是汉文帝这个人确实心地宽厚,没把冯唐怎么样,他还好好地当他的官。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二次对话公元前166年,匈奴进攻北地郡(甘肃庆阳),汉文帝问冯唐:“这回你说说吧,朕为什么不能重用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冯唐说:“上古君王派大将出征时,都会赋予他们嘉奖有功将士的权力,可以先赏后奏。当年李牧统军守边时,自行征税补贴军士,上下用命,才能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后来赵王迁继位,杀害李牧,赵国随之崩溃。现在臣听说云中太守魏尚就有李牧的风范,不仅将征来的税金犒赏军士,还自掏腰包奖赏将士,那些大字不识的兵卒就吃这一套,誓死效命,才使匈奴不敢进犯云中郡。而陛下您的法令太严了,魏尚只不过多报了六个人头,您就把他判了刑,您还敢说您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
文帝听后感觉有道理,于是命冯唐手持汉朝节杖前去赦免魏尚,让他官复原职,返回云中郡担任太守。这就是后来苏东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出处。文帝同时命冯唐担任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部队。从这段描述来看,说明这个时候距离两人第一次对话的时间不是很远。
冯唐在景帝和武帝时的经历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景帝即位。冯唐被调去做楚国国相,此时的楚王就是后来参与七国之乱的那个楚王刘戊。冯唐到任后没多久就被免职,免职的原因不明。极可能是冯唐发现了楚王有谋反的意图,因为他到任楚相最早也得公元前156年,次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就上书削藩,公元前154年吴楚叛乱爆发。这些敏感事件距离非常近,极有可能是他嗅到火药味主动去职。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面向天下招聘贤能之士,又有人举荐冯唐,但此时他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条件不允许出来做官,所以任用了他的儿子冯遂为官。我们就算他此时是九十一岁,那么倒推到他和文帝初次对话时,当时冯唐六十多岁,所以文帝称他为老人家。这么大年纪的人,文帝还让他统领中尉和郡国的坦克兵,不能算是不得重用。至于他在高祖时期没得重用,那很正常,那个时代群星璀璨,他还不够看,而且他的特长与高祖时期的政局不匹配。
虽然《史记》是诸史之冠,向来以思想性著称,但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导致心理异常,他在史书多处夹杂个人感情,是会影响到历史人物真实形象的。司马迁和冯唐的儿子冯遂是好朋友,他笔下的冯唐总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实际上冯唐的情况和李广的经历有着较大的区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出有因!
2. 滕王阁序里有句话?
“李广难封”字面意思是李广数次没有被封侯,哪怕他的部将都被封侯了,他也没有被封。为什么呢?
占卜说李广问过星相师王朔,为何其他将领都封侯了,唯独我迟迟不能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能封侯么?王朔反问道:“那你做没做过亏心事?”,李广说:“我杀了投降的八百人”。所以星相占卜说李广必遭报应,所以他注定不能封侯。
军功说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
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政治经验不足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时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看得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原因主要是李广作为一员武将,政治经验不足,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他的奖赏。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这些原因导致李广难封
3. 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不管有多少本领和功劳,由于各种原因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和封赏。据说成语来源于一个叫做李广的将军,他在战争中表现很勇敢,但却因为一些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导致他非常失望和沮丧。这句成语现在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人,他们虽然有非常优秀的能力和表现,但因为一系列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
4. 他有啥功绩能达到封侯?
谢邀回答,李广难封,是世人常言的一大评论。李广是西汉时期一名著名的大将,人称飞将军,他骁勇豪气,英勇卸敌,立过不少战功,可以说是对西汉王朝有着很大的強国功劳,那么他为何沒有被封候?可以说,除了李广有性格上和为人上的一些缺点外,主要是他生不适时,如果放在李唐时期,他很可能被重用和升候。因为是李唐刘汉。
5. 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
李广没有封侯其实一点也不冤枉,并非汉武帝有什么偏见,即使有,那也是他对李广彻底失望之后才有的。
李广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但他一生都未封侯,很多人因此为他叫屈,说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类的话,将他没有封侯归咎为时运不济。
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相是,李广确实时运不济,但他没有封侯的主要原因其实不是这个 ,而在于他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有缺陷,导致他只能在小战中大放异彩,在大战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家族是武将世家,世代传习射箭,秦国名将李信就是他的先祖。
汉文帝时期,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在一次与匈奴的作战中,由于他精通骑射且作战勇猛,最后斩杀的匈奴人最多,因此被提拔为汉中郎,俸禄八百石。
有一次,李广跟随汉文帝狩猎,展示出了极佳的射箭水准,还捕获了许多猛禽,汉文帝十分佩服地对他说,可惜你没有生在汉高祖时期,要不然你就是万户侯!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广的名气就逐渐大了起来,只可惜那时候汉朝还没与匈奴开战,所以他也没什么机会大展身手。
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骑郎将,八王之乱爆发后,他曾跟随周亚夫协助刘武平乱,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足以让他封侯,但他却这个时候犯错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刘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有意争夺皇位继承人资格,他在八王之乱中观察到了李广的良好表现,对其十分敬佩,就有意拉拢李广让其日后为已所用,于是在战后私自授予李广将军之印。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就应该知道,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封赏是有极高风险的,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但李广对此却毫无认知,他没有半点政治敏感性,只是觉得自己的战功足以胜任将军这个职务,所以接受了刘武的封赏。
这件事很快就被朝廷知道了,汉景帝因此十分生气,等李广班师回朝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也没有对他再进行封赏。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很明显,汉景帝对李广失去信任了,但好在有人替李广向汉景帝求情,汉景帝这才没有彻底弃用李广。
在后来很长时间里,李广都只能担任太守级别的地方官,完全没有机会接近权力中枢。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李广先后担任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后,这些地方毫无例外都是与匈奴接壤的边地,他因此时常与匈奴作战,但都是很小的战斗。
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广因为作战勇猛,骑射技术精湛而声名显赫,匈奴人都十分惧怕他,见到他就绕道走。
汉武帝继位后,听说李广是难得的名将,为了保护他不被伤害,从而留着以后跟匈奴打仗,所以将他调到京城担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李广的机会再次到来,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了,那么他表现如何呢?
很可惜,李广太过于自负了,大战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他第一次对匈奴作战就被俘虏了。
前133年,汉武帝发起了对匈奴的全面战争,他下令兵分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
李广作为四路大军之一的主将,可见汉武帝还是非常看好李广的,也愿意重用他。
这四路大军出击匈奴,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卫青一路取得了龙城之战的胜利,其他三路中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而李广就是失败的两路大军之一。
李广之所以失败,原因还在于他治军松散,性格傲慢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结果匈奴人采取人海战术跟他硬拼,将他团团包围后最终将其活捉。
除此之外,李广之所以战败,还在于他缺乏指挥才能,他只擅长单对单,等对等,多对少,只要敌人人数比自身多,他就没有太多办法了。
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
关于这一点,李广的好友程不识就曾说,李广治军简便易行,对将士们比较宽纵,所以将士们都喜欢他这样的将军,但军队的组织能力不强,很容易遭到匈奴人攻击。
正如程不识所言,在汉朝与匈奴第一次作战中,李广松散的治军习惯得到了延续,后来果然被匈奴人偷袭,再加上他过于自信能战胜匈奴,所以没有及时撤退,导致最后全军覆没,他本人还被匈奴人俘虏了。
对于军人而言,被敌人俘虏是奇耻大辱,这对李广也是一样的,但好在他被俘后趁匈奴人没有防备而逃走,要不然后果可能就真的很严重了。
李广回去之后,汉武帝对他非常失望,他自己也很自责。按照朝廷法律,李广本应该被处死的,但汉武帝网开一面,只是将他给废为庶人。
这场战争对李广的影响非常大,不但让他失去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对他的政治前途造成了严重打击。
李广成为平民之后,没什么事干就四处狩猎,但依然难改他傲慢的性格,时常摆出一副将军的架子,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但地方官其实并不买他的账,他也因此对地方官怀恨在心。
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在田间与属下喝酒喝到很晚才回去,当他来到霸陵亭时,城门已经关闭了,霸陵尉遵循朝廷律令不给李广开门,李广恨得咬牙切齿,但最后也只能在外露宿一宿。
后来,右北平郡太守被匈奴人杀死了,汉武帝刚好想起李广,便任命李广为新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到任后向汉武帝提出要霸陵尉来辅佐自己,汉武帝答应了他。
但等霸陵尉去到右北平郡后,李广却立马杀了他!原来,李广不是真的要霸陵尉去辅佐他,而是找机会复仇!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虽然没有处罚李广,但对他的印象更差了,这间接影响了后来汉武帝对李广的任用。
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
在担任右北平郡太守期间,李广还是展示出了不错的个人能力的,他多次击退了匈奴人的入袭,还因为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而被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可以说是名噪一时。
汉武帝听说李广表现不错,就找了个机会将他再次调到京城担任郎中令,不久后又任命他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击匈奴。
不得不说,汉武帝对李广还是挺不错的,是真给李广机会啊,那李广有没有把握住呢?
那是在123年6月,卫青下令六路大军共计十万骑兵进攻匈奴,李广作为前将军也参与了这一次战争。
最后的战果是,汉军斩杀一万余匈奴人,俘获牛羊无数,很多汉军将领因此被封侯,比如说张骞被就被封为博望侯,而第一次出征的霍去病则被封为冠军侯。
但可惜的是,李广第一次在大战中虽然取得胜利,却没有被汉武帝封侯,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广的战功不足。
因为汉朝封侯是有人头指标的,李广虽然率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杀敌人数没有达到封侯标准,所以与侯爵擦肩而过。
反观当时只有十八岁的霍去病,他带领八百骑兵斩杀了二千多匈奴人,还俘虏了大量匈奴贵族,这样的战绩就远超封侯标准,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多说一句,汉武帝确实对霍去病有所偏袒,让他有权脱离大部队独自作战,因而有了杀敌立功的绝好机会。
但是,如果霍去病没有抓住机会,汉武帝也没法给他封侯啊!
说来说去,想要封侯还是得拿出战绩来,霍去病做到了,而李广却没有做到。
至于说李广为何没有做到,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他并非一个有运筹帷幄能力的将军,也不是个有大战略能力和大局意识的统帅,这一点会在漠北之战中得到充分体现。
119年,漠北之战即将爆发,汉武帝下令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漠北,寻找匈奴主力与之决战,并让十余万步兵作为物资运输部队随军出战,还配备十四万匹战马和五十万民夫作为后勤补给兵团。
这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汉匈之战,汉朝如果获得胜利,那么匈奴将会再无能力南下了。
不过,在汉武帝拟定的出征名单中并没有李广的名字,这又是为何?
原来,在漠北之战前一年,汉武帝曾再次给过李广一次机会,让他与博望侯张骞各自领兵出征匈奴,但由于李广急于立功,所以急行军几百里深入到匈奴腹地,导致他与张骞的距离拉得太远。
后来,匈奴人探知李广的动态,便使用数倍于李广的兵力将其包围,李广苦战一整天后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张骞及时赶来支援,李广的性命可能就不保了。
班师回朝后盘点战果,李广斩杀的匈奴人很多,达到了封侯标准,但因为他的军队损失太过严重,所以汉武帝决定对其不赏不罚。
这场战役之后,汉武帝对李广最后一点期待也磨没了,所以在漠北之战即将爆发时,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李广再出征。
不过,李广一直对那些后生小辈都封侯了而自己未能封侯感到耿耿于怀,所以他几次找到汉武帝,要求汉武帝让他出征。
汉武帝本不想答应,但碍于李广年纪大威望高就答应了,但他转头就找到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也不是个祥将(大战中战绩太差,没怎么打过胜仗),不要让他担任前锋,要不然将不利于俘获匈奴单于。
大军出征后,卫青得知了匈奴单于的动态,出于战术上的考量以及汉武帝的警告,他下令李广从右路出击,一旦匈奴单于出现,立马对其发起进攻。
从私心上来说,卫青的好友公孙敖那时候刚好丢掉了爵位,需要重新立功封侯,所以他就故意支开李广,让公孙敖担任前锋。
卫青的这一安排虽然夹杂着些许私心,但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右路同样十分重要,担负着匈奴单于逃跑后对其进行拦截的重要任务,一旦任务完成得好,功劳一点也不亚于正面攻击部队,封侯也不是奢望。
再者说了,卫青是大将军,怎么进行人事安排都是在他职权范围之内,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李广对卫青的安排非常不满,他认为卫青是在以权谋私,所以跑去找卫青并十分傲慢地对他说,我从小就跟匈奴人打仗,经验很丰富,况且我的职务本来就是前将军,你却让我去右路,那我怎么立功呢!
卫青当然不搭理李广了,坚持让他去右路,他这才很不情愿地上路了。
后来,卫青正面击败了匈奴单于的军队,单于果然逃走了,但李广因为迷路而错失了夹击单于的绝佳机会,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按照朝廷律令,李广没有及时出现在指定位置,是要被问罪了,但卫青不想这么干,为了给汉武帝一个交代,他就派人去问李广为何会迷路,但他却不回答。
卫青有意为李广开脱,就派人抓了李广的幕僚,准备将罪责推给他们。
但李广却跑到卫青的大将军幕府闹事,说迷路是他的问题,跟属下无关,还说他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这次有幸跟大将军一起出征,却被大将军调去走迂回绕远的右路,还偏偏迷路了,这岂非是天意?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说完这些话,李广开始担心自己受到审讯,为了保住尊严,他竟然拔剑自刎而死,死时六十多岁。
从漠北之战我们可以看出,李广绝对不是个大将之才,汉武帝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总结一下,李广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将军,但主要体现在单兵作战能力上。如果按照一个将领的要求来说,李广欠缺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性格傲慢,没有政治觉悟,缺乏运筹帷幄的统筹能力,少了点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等等。
再加上李广的运气也确实不太好,要么立的功劳太小不足以封侯,要么立下大功劳后又同时犯了错,这才导致他一生都没能封侯。
让李广既高兴又难受的是,他的小儿子李敢在他活着的时候因为战功而封侯了,因为这是李广家族的荣耀,但也是对李广无情地讽刺。
不过,后来李敢因为李广之死而殴打了卫青,最后被霍去病给射杀,导致李广的家族开始走向衰弱。
6. 李广难封说明了什么问题?
谢谢你的问题。此语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冯唐,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一生未得重用。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平时多用于安慰失意之人。其实冯唐,李广之所以不得重用,也不都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造成的,我想跟平时为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上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造成这种结果大部分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7.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意思是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大举贤良时,他却因年龄太大而不能继续做官了。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
关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典故在这里就不讲了,今天着重来谈谈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这两个人的才干本事在当时应该是顶尖的,可到头来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我想这里面不光是皇帝慧眼有问题,这两个人也应该从自身查起,看看原因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一、冯唐易老
冯唐,西汉大臣,他的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其以孝行著称,作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但长期没有受到关注。
冯唐性情较骄矜,说话有时不经大脑,口无遮拦,甚至是信口开河,经常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搞的领导下不台。所以他并没有引起别人们对他的好感。
有一次,汉文帝遇到冯唐,谈到人才时,汉文帝感慨自己没有象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去打去匈奴的进犯。但不会说话的冯唐开口直言说汉文帝即使你有了这样的将军,你可能也不会用。闻言,汉文帝大怒,转身就走。过后不久,文帝又召见冯唐说,你敢当众羞辱我,冯唐连忙道歉:“我就是个鄙陋的人,不知道什么该回避。”
后来,冯唐向文帝建议应当宽恕当时在反击匈奴战斗中因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应该支持魏尚。文帝赞同冯唐并派他去宣布赦免了魏尚,让他恢复云中郡郡守,冯唐也因此被任命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虫虽被任命为楚相,但不久又被罢免。汉武帝即位后。匈奴进犯边境,汉武帝开始广征天下贤良以解匈奴之事,冯唐也又一次被人举荐,但此时,他九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了不能委以重任,武帝就任命他的儿子冯遂为郎。
冯唐出道不晚,在文帝、景帝时才能没能发挥出来,也可以说他的一些做法没得到认可,一直没有被重用,到汉武帝求贤若渴时,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能被重用。这也算是一个人的一种人生悲剧。
冯唐的才能没有得到赏识,今天看来是有点可惜的,这说明,光有才干,是匹千里马,但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也是浪费,但作为他自已,也因为没有在年轻的时候,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一飞冲天,就只能落得个让自己悔恨,让世人遗憾的结果。
所以,这也启尔我们,凡成就大事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才能,同时,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和机遇,这两者缺一不可。奋斗拼搏要趁年轻,否则,就算有一身本领,到时也难以施展开来,只能空悲切。
二、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说起李广,在当时可以如雷贯耳,很有知名度的。
可以说李广是个刚烈正直,汉文帝、汉武帝时期最优秀的作战勇猛的将军,
李广在汉武帝时,北伐匈奴,在完成民族统一的历程中,李广是有很大功劳的,他戎马一生,历经七十多场对匈奴的战斗,都表现出他优秀的军事才能。李广不仅赢得了国人对他的称赞,也被对手匈奴所折服,称李广为“飞将军”。
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就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这样一位将军却没有得到他盼望的封侯进爵,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难道皇帝就看不到,还是把他给忘了?
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李广至死未能封侯,原因既是社会及历史的悲剧,也有李广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就是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汉武帝登基后,为稳定北部边境。国家的重要战略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消极防御改为对匈奴的积极反击。大力加强新军事建设,重点是大规模发展骑兵。
在这过程中,老一代的军事人才的如李广、程不识等将军,就有点跟不上军事变革的需要,继续担任反击匈奴的任务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落伍了。而一大批年富力强,有新的军事思想和头脑的如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人脱颖而出,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他们奔赴沙场,出击匈奴,奔驰在广阔的北方疆场。
在主观方面,虽然李广作战勇猛,但他的作战思想已严重落后时代的发展,他的军事理论还是老旧的战术。终究在对匈奴的快马利刀,打了就跑的运动战中显得无能为力,根本找不到敌人,而被敌人骑兵快速偷袭,他只有挨打的份,甚至是手足无措,常常陷入被动局面,损师折将。
当然,李广还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他在汉武帝面前不受待见,不受重用。所以,李广的个人悲剧是由时运不济,也有他在新的形势下,没有与时俱进,抓住机会,再加上他自身存在的的一些问题导致了最终怀才不遇,难以被封侯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